王子曰: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热爱书法的无人不知颜体书法和“颜筋柳骨”这一书法词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一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书法爱好者的先师,其身居朝堂高位时随意写下的一纸“乞米贴”,不仅没有让人感到寒酸,反而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伟岸,大有其先祖颜回之风,成为其清正廉洁的独特历史佐证。
王子小时候家中存有《多宝塔碑》和《九成宫醴泉铭》等字帖,可惜没能认真坚持临帖,错失书法技法养成,成为憾事,可这些字帖也让我知道了颜真卿等书家的大名,知道了“颜筋柳骨”的说法。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蘸黄土水在墙上练字,最终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创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写于公元765年的《乞米帖》是一封借米的信札,内书“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当时关中大旱,江南水灾,粮食紧张,可是紧张到连三品大员刑部尚书、御史大夫颜真卿家遇无米下锅的囧境,是任谁也难以想到的,在“乞米帖”中颜真卿自认“拙于生事”,除了俸禄,弄不到别的收入,不得不再次向好友李光弼的弟弟——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李光进告借。贴中寥寥数语,反而把自己的廉洁袒露无遗。难怪宋米芾评价“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颜真卿(709年—784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颜氏家训》作者颜师古五世从孙,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他3岁丧父,由母亲教导成才。他一生刚正耿直,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大臣。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后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叛军杀害,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颜真卿任太守的平原城防守严密敌不得入。唐玄宗初起初听到安禄山所向无敌,叹息说:“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后得知消息大喜,对左右的官员说:“我不了解颜真卿的为人,他做的事竟这样出色!“
由于性格耿直敢言,他竟然先后得罪过杨国忠、李辅国、元载、杨炎、卢杞等数任宰相并被记恨,多次被外放为官。他在外放抚州任职的五年中,关心民众疾苦,为解决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还能在旱季引水灌田,保障了农业生产。
颜真卿也曾有不少家产,但用在了仗义疏财上。在乾元元年(758年)任蒲州刺史时,他让堂侄颜泉明远赴常山找到并带回其堂兄颜杲卿部下死难将士家属三百多人,一一安抚并给予救济,后又赠送资费用于遣返。
建中四年(783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唐德宗李适听信奸相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李勉秘密上奏坚决要求留下他,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颜真卿自知此行凶险无比,仍毅然前往。在敌营他每次给儿子写信,只告诫他们严谨地敬奉祖宗,抚养孤儿,从未有其他的话。李希烈为让他屈服他,以活埋、火烧相威胁,颜真卿临危不惧,横眉怒斥,最终被缢杀,享年七十六岁(一说七十七岁)。
王子曰:苏轼高度评价颜真卿的书法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颜真卿的字,字因人壮,字因人重,字因人而贵。颜真卿一生崇尚忠孝,他明知有去无回,却毅然以近80高龄赴叛军军中,实践了忠的诺言,他身居高位,却乞米度荒,体现了廉的本色。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绝美的书法艺术瑰宝,更有如珠如玉般廉洁正直的高尚品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仍在代代相传,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