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42课:叔向贺贫的启示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11-07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被孔子高度称赞为“古之遗直也。”“犹义也夫!”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叔向,他留下了”叔向贺贫“的典故,被左丘明记录于《国语》中。叔向运用反向思维,借晋栾氏、郤氏两大家族兴亡史劝告当政的韩宣子,说明了君子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货之不足的道理,至今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叔向(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因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他是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政治家、外交家。叔向和晏婴、子产及季札是同时代人,叔向出身晋国公族,熟悉各诸侯国历史,到他所处的时代,晋国霸业已经衰落,但他仍力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而发挥作用。

王子在季札挂剑一篇中,曾提到过吴国公子季札周游中原各国,在晋国和叔向一见如故,临行前对叔向说:“您多努力吧!晋国现在的国君奢侈,大夫都很富有,恐怕权力以后会落入大夫之手。您为人正直,有必要防范灾祸的降临。"但是叔向最后没有躲避得了命运的安排。

叔向贺贫的典故,说的是叔向去拜见韩宣子,韩宣子正为贫困而发愁,叔向却向他表示祝贺。

韩宣子就是韩起,在韩献子退休后,其嫡长子韩无忌因为身体的原因让弟弟韩起当了继承人,韩起家里并不是真穷,只是家境比不上智氏、赵氏、范氏那几个大家族。他刚当上卿,感觉财富与地位不匹配而显得寒酸,在宴请宾客时财力比不上智氏、赵氏等卿大夫的派头,就觉得脸上无光。

韩宣子对叔向哭穷说:"我有卿大夫的名称,却没有卿大夫的财富,没有什么荣誉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们交往,我正为此发愁,你却祝贺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叔向先不直接说明所以要贺的原因,而是举出栾、郤两家的事例说明,贫可贺,富可忧,可贺可忧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德。继而将韩宣子与栾武子加以类比,点出可贺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建德而忧贫,则不但不可贺,反倒是可吊的。叔向引用历史事实,阐明了贫不足忧,而应重视建德,没有德行,愈富有则祸害愈大,而有德行则可转祸为福的道理。

韩宣子听后下拜说:”我正在趋向灭亡的时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独自承受,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谢您的恩赐。"

当时韩宣子刚刚上台不久,对于叔向的劝谏还能听进去,在表面做出了”拜谢“的姿态。实际上他执政后,为政二十多年却不问国政,努力榨干晋国公族,架空了君权,韩氏家族数年间富可敌国,说起来实在是晋国的巨贪,也是个善于演戏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的怠政之举导致误国误民,他的贪婪作风引起其他卿大夫纷纷效仿,也埋下了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的祸根。

王子曰:叔向贺贫的言论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卿大夫身家的长久之计,另一方面也对贵族阶层”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的行为提出了批评,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如今,都是有很深刻的警示作用。叔向的思想与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了春秋时期部分士大夫的廉洁风险管控意识和对国家长治久安之道的清醒认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古人先贤智慧,清楚明白贫富奢廉之间的忧乐关系和道理,对于深刻理解我党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决策,推动形成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