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质量管理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14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23-04-13 21:34 发表于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王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运营。主要发布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新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刊登的学术研究成果,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重要业务活动等。欢迎关注。


把握科教融汇新方向

系统化推进高职院校改革创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 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和人才同时强调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推进“三融”的要求,即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其中“科教融汇”是首次提出,这一全新理念,对于职业院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系统化协同式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一、科教融汇赋予高职院校办学新内涵

“科教融汇”,字面含义是指科技、科研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汇聚。应该说科与教,本身就是高等院校办学发展的基本事业。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就以“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创办了柏林大学,自那时起,发展科学便与培养人才成为高校并重发展的基本职能,与之相对应的工作就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近年来,现代高等学校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创新,高校中科与教的关系,历经了从科教并重,到科教结合,再到近年来的科教融合理念,其本质都是通过“科”“教”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

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融汇”,又在“科教融合”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办学的新内涵。“汇”字的本义是河流的汇聚,“百川所汇成巨流”,我们理解,科教融汇更能体现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两大职能融合汇聚之后的新能量和新动态,更加强调“融”之后的变化与发展。结合二十大报告的上下文,可以这样理解,科教融汇表达了在“融合汇聚”之后,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科教融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融合汇聚科技和教育的力量,并与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一起,成为实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重要路径,成为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把技术技能转化为生产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职业学校提出“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要求;新《职业教育法》第六十一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共建共享”;“推进科教融汇”则是在二十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部署和新任务。职业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上有着天然优势,应充分发挥在推动科技创新、催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在办学中要更加重视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频共振,建立完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的工作体系,为教育教学注入科技的“灵魂”,做到科研支撑教学改革、教学促进科研转化;既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又要通过自身的技术研发,推动相关技术、产品与工艺创新而直接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二、科教融汇激发高职院校改革新活力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念认为职业院校就是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而对于其承担科学研究的使命则不太重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整体上研究水平偏低,社会服务能力不高,这是高职院校的传统短板,在有些高职院校中确实普遍存在“科”与“教”两大职能不平衡不匹配现象。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多变性对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新挑战,如何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如何实现“科”与“教”有机相融、协同提升,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亟需破解的难点。“科教融汇”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改革破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活力。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A档)建设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一直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高度重视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构建了包括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产品贮运保鲜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云商务大数据工程中心等平台在内的国家、省、市、校四级产学研技术技能积累载体,科研教研硕果累累。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学校以推进实施“科教融汇”为抓手,大力营造“以科促教”“科教相长”良性氛围,实施系统化教科研管理协同创新改革,以管理改革驱动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创新活力,将原先分散的“满天星”,聚力形成了科研创新的“一团火”,实现了学校教学与科研整体水平提质增效,教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提升了科研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实施“揭榜挂帅”科研项目机制创新,激发教师科研动力。研究表明,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师科研和教学可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激发教科研创新活力,学校实施扁平化项目式“揭榜挂帅”的项目管理机制,突破“科研围城”,让能者脱颖而出,鼓励老师以自身所长自由组合团队挂帅揭榜,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多层次人才合作。学校运用“双因素理论”汇聚校内科研精英,提供上千万科研资助资金,有效激发全校教师的创新力,引导更多教师会研究、乐研究,在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用研究夯实教师成长路径,将原来依靠个人喜好的个体研究行为,整合为与学校发展实绩充分结合的全校教科研一盘棋,形成较完善的教科研项目孵化培育体系。

二是在人才培养中注入科研精神,招募科研助理实现科研育人。通过将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相融合,为“揭榜挂帅”遴选产生的21个科研创新团队,招募学生科研助理395人,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广大学生中形成“创新和成长”的“比学赶帮超”点面带动作用;以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实现“科魂”与“匠心”的深度有机融合,充分实现“以科促教”“科研育人”,促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是让科技为教学赋能,加快实施数字化教育、智慧教育,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数字化转型人才。学校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科研综合服务大楼和教科研一体智慧科研管理平台,加大软硬件科研要素的投入与优化,促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立以科研楼为纽带,协同各科研团队联合开展项目申报与实施的大科研体系,加速形成科研创新“磁场”。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让新技术新成果为教育教学提供新思想和新素材,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围绕“数字赋能新商科,产教融合开新局”,打造数字经济下的高技术服务业专业集群,建设完成10个产业学院、36个专业联手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学校促进产学研融合,实现创新主体连接,牵头成立山东省大数据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与国家超算中心共建“云计算大数据工匠工坊”,与银座汽车、银座零售国奥店共建数字孪生生产性实训中心,打造线上数字孪生体验店;在济南和谐广场店搭建数字孪生交互展示管理平台和数据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产教互融互助、科技赋能,共育优质人才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科教融汇引领高职院校发展新方向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科教融汇”明确定义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方向”。

对高职院校而言,要精准把握推进科教融汇这一发展新方向,就要以提升学校关键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实现教学与科研系统化协同创新,用科学技术、科学研究支撑院校发展,通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等,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在丰富和壮大产业发展中主动作为。

一是以产业定科研。学校要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聚焦特色产业或细分领域,针对技术链、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部分要素进行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催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区域性特色中小企业的小规模、个性化精准需求。学校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布局,建设领军人才工作站,打造产教融合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冷链物流、人工智能、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食品、金融、信息、物流等行业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打造创新创业示范综合体,支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打通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移链条,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技能的积累和优化,继而实现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再生产。

二是以专业定科研。学校以发挥科研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为目的,以专业规划为依据,以行业企业技术难题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精准谋篇,确立了数字孪生、数字员工、商贸流通、消费者行为分析四大科研方向。加强科研选题、成果落地与院系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推动科技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科技前沿需求,强化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以改革定科研。学校将积极探索实践“大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建立教育教学研究、人文社科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学校“双高”建设关键难题为重点需求,加强科研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管理能力,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联动对接,实现学校教育科研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以学校的创新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学校科技创新质量和科技成果贡献实现新的跃升;社会服务发展能力和支撑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科研社会服务持续成为学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引领学校创新驱动发展,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科研管理的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4期